详情
- 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第41题,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道题,似乎很多人把该题看做了改革的一个风向标。2011年在全球史观下评析“西方崛起”、2012年正确评析中国近代化冲击—反应模式的争论,都体现了学术前沿与中学教育衔接的期望,但中学界似乎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此题的评分方式,较多地研究“solo”能力层次评分标准,说明了该命题的指导思想没有影响或者没有深刻影响中学历史教学。
2013年,本题为了解决难度系数问题,从形式看跟简洁,貌似考生均有话可说,但事实是某高考大省本题评分居然在2.0分以下,究其原因在于中学历史教学与命题者思维和高度的差异,学生所学与所考的差异,考生所答与标准答案的差异。显然,这样的试题也没有成功引导中学教学,中学界更多的模仿了图片对比的形式。2014年,全国I卷第41题以1960年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抗日战争”一课目录摘编切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修改建议。此题立意高远,落点较低,命题者吸取了近年来地方卷的亮点,本题借鉴了广东卷和四川卷近两年来主观题的闪光点,将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融入到基本的历史意识中,体现了“素养立意”的风格。本题既可以从历史教科书编排的体例上切入,有可以从抗日战争的基本事实和评价切入,将历史素养和历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基本实现了命题与教学的同步。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备战2015高考历史大题解题技巧
下一个:
高三历史考纲解读
上一个:
备战2015高考历史大题解题技巧
下一个:
高三历史考纲解读
版权所有:©2021 河北正定中学东校区 冀ICP备060066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