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中实验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Ⅰ卷
本卷共50小题。第1-40题,每小题1分;第41-50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载昭公十一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史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郡县制已在全国范围推广 B.郡的规模地位高于县
C.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D.分封制遭到彻底破坏
2.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现象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专制
3. 《荀子·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4. 《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
评”。该工具是
A B C D
5.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
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
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6.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7. 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 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 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8.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 集市数 |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 集市数 |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
直隶 山东 |
14 132 42 104 |
82 527 64 1126 |
43 537 74 1583 |
陕西(关中) | 16 143 | 21 238 | 28 264 |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
45 459 19 131 |
51 545 15 205 |
43 976 39 511 |
广东 | — — | 72 1270 | 71 1959 |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9. 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
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
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
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10.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11.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主要作用在于成为了方便西、葡两国作为重金属货币的传输漏斗——为了国内的消费,用新大陆发现的重金属货币换取东方的奢侈品。据此可以推知,新航路开辟后
A.西葡封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东方在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C.西葡未实现有效的资本积累 D.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出现
12.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13.托马斯·杰斐逊曾表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地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材料表明杰斐逊倡导
A.公平正义 B.三权分立 C.法律至上 D.人民主权
14.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A.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B.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C.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D.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15.2012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A.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16.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7.下图为《字林西报》曾经发表过的一则声明,与该声明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五四运动 C.淞沪会战 D.渡江战役
18.1944年,时任美国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来到延安,他写道:“延安是一座满城旗帜飘扬的城市。每星期天,都照例把旗子高悬起来。旗子当然是中国国旗。”这里的国旗是
19.乾隆年间的《潮州府志》上说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风波不惧也”,光绪年间的《嘉应州(广东梅州)志》说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这反映出当时广东地区
A.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B.人口大量移居上海
C.商业氛围较为浓厚 D.外贸中心地位丧失
20.广告能反映某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心理。如图1所示,《申报》登载的这则广告
A.反映了国产香烟具有较高的质量 B.说明购买国货是简单的消费行为
C.将购买国货与爱国主义联系起来 D.迎合了民众期待战争胜利的心理
21.传统社会男性主导的婚姻制度在近代发生变化。根据上海社会局统计,1934年离婚案为502件,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不合”。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B.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D.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
22.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23.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
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24.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B.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
C.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5.浙江大学陈剩勇教授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材料认为
A.新中国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 B.政治协商制度独具中国特色
C.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D.政治协商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26.下面是我国1950—1985年城镇人口变化折线图。其中城镇人口缓慢增长的时期是
A.—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7.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28.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29.据统计,从1949年至1957年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万增加至5470万,仅增加了13.03%。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为
A.农民进城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B.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现实要求
C.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D.一五计划集中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30.1992年,中国进行了放开粮食价格的试验;至1992年末,政府定价的农产品只有6种,工业消费品基本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食盐、药品等除外),政府定价的重工业产品也不足100种,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这表明中国
A.市场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B.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D.大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31.据《中国社会通史》论述:在全国煤炭开采中,机械化开采的比重,民国初年为57%,1937年已上升到83%;1912年机械化采煤量占总开采量的30.6%,1937年占89.3%。这种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得益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颁布《金圆券发行办法》 ,金融市场稳定
D.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32.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清政府批准了李鸿章的奏请,这
A.有利于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B.杜绝了民间资本进入官办企业
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导致上海机器织布局资金匮乏
33.20世纪80年代,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在当时的最主要意义是
A.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加强了与世界各国间的联系
C.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华开放
D.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4.《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35.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报刊杂志的创办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共存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36.“……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阙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透过这段材料,你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应首先取决于
A.民族独立 B.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C.坚持实业救国 D.彻底结束封建专制统治
37.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38.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注重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言:“土地出产之多少,主要不在于土地肥沃程度,而在于农民是否享有自由”。下列事件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农村合作化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集体化运动
40.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41.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
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
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42.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43.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B.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C.对外开放逐步深入 D.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
44.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45.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在T 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B.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D.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4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
47.读表2,苏州与松江两地市镇数量迅速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表2苏州、松江市镇数量统计表
时间 | 苏州府 | 松江府 |
1551—1722年 | 128 | 113 |
1723—1861年 | 157 | 167 |
1862—1911年 | 264 | 369 |
——摘编自范毅军《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
A.地缘经济因素的强大助力 B.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
C.经济重心南移的深远影响 D.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
48.《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49.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50.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
C.历史的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第II卷
本卷共计40分,其中,51题22分,52题18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51.(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旧的氏族制度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态,重新划分部落以及分区便成为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首项措施,原来的四个伊奥尼亚氏族部落按地域划分为十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共十三个区,这种自治性的村社是雅典社会的基层单位,……划分的标准乃为地域而非此前的宗族,氏族制度变成地区制度,才能和国家相适应,民主的性质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摘引自朱惠宁《民主滥觞一一论克里斯提尼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同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意义。(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个转变的共同点。(6分)
52.(18分)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可知春秋时期郡的规制是小于县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表述的三则信息间接或直接反映了在战争之后或战争前与郡县制的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被破坏的信息,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意指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
4.【答案】D
【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犁”分析,应为曲辕犁。A项是输水灌溉工具翻车;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的筒车。
5.【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这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 宋代时我国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推广到闽粤等地。元代时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进一步扩大,民间麻的种植量大量减少。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状况的理解。观察表中数据思考,A、B项不符合表中信息;C项与题干无关;表格数据反映了明清时期农村商业化的发展,故选D。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包含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明朝”时候商品经济发展,题干材料中描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属于经济发展冲击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10.【答案】C 【解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故A项错误;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故B项错误;材料意思是欧洲、美洲、亚洲的交流加深,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人口的膨胀问题,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发展情况,材料并未说明这一时期其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当时西、葡用新大陆发现的重金属货币换取东方的奢侈品,并不能说明东方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西、葡两国作为重金属货币的传输漏斗——为了国内的消费,用新大陆发现的重金属货币换取东方的奢侈品”得出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掠夺的财富主要用于皇室的消费,并未转化为资本,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世界市场的形成,故D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并未完全剥夺,因此国王“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这与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无关,故A项错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反映出国王已经不可能专权,故B项错误;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内阁不对国王负责,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王仍然保留“媾和与开战的权力”等某些名义权力,故D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公平正义只反映了材料后半部分的意思,没有体现前半部分的意思,不够全面,故A 项错误;三权分立反映的是国家权力在平行机关中如何分配的问题,不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讨论的不是法律地位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人民参加政府”“ 管理国家权力”“ 一切人”等关键信息表明了杰斐逊主张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故D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可知,俾斯麦期望通过发挥帝国议会的作用,从而达到完善德国民主政治的目的,故A项正确;据“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可知,帝国议会权力的巩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皇的政治权威,故B项错误;据材料“巩固帝国议会”可以看出,德国已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据材料“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可知巩固帝国议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宰相的权力,从而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1917年俄国革命是由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社会矛盾而引发的。所以,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都是为实现和平民主而奋斗,故A项正确;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是十月革命的要求,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1864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与材料“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不符,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与材料“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不符,故 B项错误;材料“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表明是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北伐战争是指1926年到1927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北伐战争是指1926年到1927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材料的时间是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八日(1937年10月28日),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与材料的时间、内容相符,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解放军强渡长江,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战役,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8. 【答案】C 【解析】图A为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时的旗帜,故A 项错误;图B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旗帜,故B项错误;图C为中华民国的国旗,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行第二次合作,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图D为五色旗,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的国旗,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材料“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风波不惧也’……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只能反映当地百姓热衷于商业谋生活动,但不能反映广东地区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A项错误;当地百姓到上海谋生,并不是移居上海,故B项错误;据材料“当地百姓‘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风波不惧也’…… 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可知广东地区百姓热衷于商业活动,故而反映商业氛围浓厚,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材料“当地人意识到上海开埠后乃‘南北仕商往来孔道’,纷纷来沪谋生”,当地人到上海经营商业民生,不属于外贸活动,因而不能说明外贸中心地位丧失,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根据图一中的时间可以看出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人士实行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把购买国货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A项并未反映出“国难当头”,故A项错误;B项也未体现出“国难当头”,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国难当头,支持国货即是为救亡图存作出自己的贡献,迎合的是人们的爱国情感,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材料中“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表明传统儒家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减轻,主要源自于民国建立、新文化运动等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对女性的影响,故A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对女性的婚姻观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婚姻观改变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部分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男女平等问题,而非生活水平的问题,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1911年爆发,与材料1930年代以后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其他方面男女尚未真正平等,故D项错误。
23.【答案】C 【解析】《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不能说明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故A项错误;“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不属于时政事件,故B项错误;《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司法制度改革,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3年,与材料“新中国的诞生”“开国”不符,故A 项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此时新中国尚未成立,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与近代以来历届政府不同,故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才建立起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材料只提到“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并没有涉及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情况,体现不出民主政治逐渐与时俱进没有涉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说明协商制度是我国引入的,不具中国特色,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说明协商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没有体现出政府对协商制度的推动,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6.【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A——B时期是一五计划时期,B——C是大跃进时期,C——D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E是文化大革命时期;E——F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折线图,很明显看出人口缓慢增长时期是文革时期,选择D项符合题意。
27.【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实质”这一关键词。根据“通用粮票”“196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粮食供应紧张和凭票供应,这些史实体现了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因此答案为B。
28.【答案】A 【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29.【答案】D 【解析】农民的迁移不能引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动,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复存在,故B项错误;城市人口增加不能够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论,故C项错误;农村人口大量前往城市主要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劳动力,故D项正确。
30.【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出政府定价商品比例逐渐减少,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反映的是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没有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21世纪,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故D项错误。
31-35 ACDDD 36-40 ACCCA
41.【答案】A
【解析】盐铁官营可以抑制富商大贾在教材中有明确表述,材料中也有所体现,富商大贾操纵物价,依仗财力兼并农民的土地,这都会影响社会稳定,有的富商大贾还与地方王侯勾结,威胁中央集权。故盐铁官营的作川不仅在于政府和富商争利,还具有稳定政局的作用。
4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错在独特;D项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4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两个高峰期分别是1980年和90年代中期,1980年我国刚刚实行对外开放,因此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并未发挥主体作用,故B项错误;198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刚刚起步,因此逐步深入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1980年我国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到90年代中期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故D项正确。
44.【答案】D 【解析】“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法律著述来解决…… ;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可看出罗马法在司法实践之中首先强调明文法律,再者就是以法学家的司法主张,最后才是司法实践者的个人意志作为司法裁判的依据,故A项错误;“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说明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是罗马帝国司法裁判的依据,并不等于他们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故B项错误;贵族意志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可看出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在罗马司法时间之中具有法律效力,故D项正确。
45.【答案】C 【解析】商业革命与价格、货币量等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于新航路的开辟,与材料中诸要素无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公式中价格与货币量、货币的增长呈正比,价格革命中欧洲货币总量增加、流通速度加快,价格增长,故C项正确;西、葡的衰落是公式带来的结果,故D项错误。
46.【答案】D 【解析】自然灾害频仍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官吏本身的不作为造成民众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社会治安混乱是其表现,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可知曾国藩认为农民起义是因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不作为激起民愤所致,故D项正确。
47.【答案】A 【解析】表格体现出市镇数量增加是在1723—1861年,尤其是1862—1911年近代时期,可知原因是苏州与松江因沿海和沿江的地理位置,成为列强侵略开放的通商口岸,从而推动两地城市化发展,故A项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期,与材料中市镇增加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是南宋时期,故C项错误;近代晚清政府仍然维护君主专制,经济职能没有增强,故D项错误。
48.【答案】B 【解析】1915年袁世凯称帝意味着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民国二年”为1913年,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传统社会农业发展靠天吃饭,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及君主的指导和维护,材料中“只可谓官国二年”正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官国二年”“民国二年”只涉及民国建立在人们心目中的观念,并未涉及官民冲突,故D项错误。
49.【答案】C 【解析】双眼蒙布所体现的是司法公正的原则。法官审案主要依据法律判断,而非道德良知,故A项错误;法官审案侧重听取证人证言,并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B项错误;正义女神双眼蒙布体现出,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故C项正确;法官审案遵从民众意愿,也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D项错误。
5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及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 “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书”“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历史”强调达成历史共识是编撰教科书的前提,而批评思维的培养才是编撰此书的根本目的,C符合题意,AB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D在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
51.【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2分)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2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表现: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2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分)
(2)意义: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2分)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2分)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或促进了雅典国家形成。(2分)
(3)共同:都体现了以地域来管理国家;(2分)都实现了国家管理体制的创新;(2分)都促进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2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可知,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可知,各国的变法运动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材料一“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可知,加强中央集权是其另一重要原因;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可知,表现之一是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结合所学,由原来注重“血缘和宗法纽带”的贵族政治,向注重选拔的官僚政治转变。
(2)根据材料二“划分的标准乃为地域而非此前的宗族”可知,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根据材料二“民主的性质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可知,扩大了公民参政的权力;结合所学,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根据材料一“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和材料二“划分的标准乃为地域而非此前的宗族”可知,两者都以地域来管理国家,并都实现了国家管理体制的创新;根据材料一“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和材料二“氏族制度变成地区制度,才能和国家相适应”可知,两者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52.【答案】(1)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军事工业;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6分,每点2分,答上三点即可)
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4分)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6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封建官僚们主持”得出封建政府主导,据“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得出侧重发展军事工业,据“不但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得出商品与市场联系少和对外国有很大依赖性。第二小问影响,要结合所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起步中所起的作用和对近代民族工业所起的作用,从而作答。
(2)材料二图中显示了民族工业兴起的地点、行业结构、分布、数量等,概括这些特点作答。
(3)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对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对比说明与讨论,说明了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作答;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三中还说明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三个原因,一是没有钱,无法从别国购买发展工业需要的设备,二是西方世界的禁运和封锁,三是国防工业发展也需要重工业作为基础,另结合所学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的经验,就可以得出原因。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2021 河北正定中学东校区 冀ICP备060066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