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特级教师马增书工作室

明 清 经 济

  • 分类:磨课坊
  • 作者:
  • 来源:东宣传处
  • 发布时间:2021-04-0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明 清 经 济

【概要描述】

  • 分类:磨课坊
  • 作者:
  • 来源:东宣传处
  • 发布时间:2021-04-02
  • 访问量:
详情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皇帝专制的弊端日趋明显,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社会由盛转衰,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2.经济: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夜,发展与迟滞。一方面仍以农业手工业为主,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镇的繁荣,并推动了新经济因素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处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新发展。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出专制强化的色彩,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成就。

   4.外交:中学西传和早期西学东渐,殖民者东来,朝贡体系强化及开始受到挑战(中国历史进入全球视野)。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

(1)农村手工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4)成就:

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纺织业:

a.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b.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

3.商业

(1)商业繁荣:

①商品结构: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长途贩运: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商业资本: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④商人群体: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比如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4.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

具体如下:

①从地域上看,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要素主要出现在江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②从行业上看,只出现在一部分手工业的生产部门。

③从地位上看,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史中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

(4)缓慢原因:

①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②地主、商人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③政府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使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失去了海外市场

⑤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二、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 开放与海禁

(1)明朝时禁时开:

①海禁:

自元代末期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受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明初,方国珍、张士诚余党亡命海外,勾结倭寇侵扰大陆沿海。朱元璋下令废撤市舶司,禁止商船出海贸易,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②开放:

明成祖时恢复市舶司,从事官办贸易,并派郑和率庞大船队出海贸易。郑和船队规模虽然浩大,但对当时中国与沿途国家的商贸往来并无多大裨益,终因徒耗钱粮,于国无益而成绝响。

③海禁:

仁宗即位之日就下诏禁止下西洋诸蕃国宝船,宣德年间,不仅不再建造远洋巨舶,下西洋的档案也被销毁。

④松弛:

嘉靖中后期戚继光平息倭患后,海禁政策才又有所松弛,私人出海贸易得到默许,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使民间海上活动成为明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清朝闭关锁国:

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

②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

③军事政治上: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表现:

清朝初年,清政府将沿海居民内迁。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外国商人来华通商口岸。康熙后期,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乾隆年间,规定只保留广州一处通商。

影响: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保障了沿海社会的安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外来侵略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一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解体过程;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 史料:清代徽商茶叶贸易在道光以前以面向北方的内销为主,外销的比例很小,而且几乎都是通过广州销往国外。徽州与广州途程在3 000里以上,途中费时在两个月以上,旷日持久的长途贩运对茶叶这种讲究季节性的商品来说很不利,但徽商与外商交易,茶叶价格由徽商报出,获利极厚,徽州人称之为“发洋财”。

2. 史料: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元朝时海路更加畅通。明朝开始海禁,然郑和近30年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了。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丝路走向衰落。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重点知识总结:

1.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特点

(1)纺织、制瓷等行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2)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出现了专门化的手工业市镇。

(3)部分地区逐渐出现耕、织分离和手工业内部的纺、织分离。

(4)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达到新水平。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及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

(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3.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商品性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②手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官营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佛山矿冶业、景德镇制瓷业等著名专业性手工业中心;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最初阶段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

③赋役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明中后期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银为本位,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信用借贷需求旺盛,不仅生息资本剧增,借贷利率下降趋势出现,而且农业生产性借贷增多、生息资本与商业资本结合、部分生息资本向手工业资本转移;隆庆开放海禁后大量白银内流,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

④地域性商帮、全国性市场的形成:以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市场活跃,如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势力空前壮大与社会地位提高;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和从事进出口的国际贸易;一些商帮实施自由雇佣制、合伙制、伙计制等新的经营方式和劳资关系;部分商人将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经营手工业或商品性农业。

⑤资本主义萌芽与早期市场化进程开启:苏杭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等行业中已有工场手工业出现。城市经济功能明显上升;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表明江南早期市镇化进程已开启。

2)社会风气的变化

①轻本重末和弃学经商风气的形成:以徽州府而论,弃农经商的风气自正德末年、嘉靖初年开始形成,至万历年间进而出现了“轻本重末”“以贾代耕”的局面。在社会下层舍本逐末的同时,社会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弃儒业贾和弃学经商。

②价值取向变化:如一些文人喊出“治生尤切于读书”的口号,将读书、治生相结合,追求名利双收的人生。

③重商思潮出现:如王阳明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新四民论”,李梦阳提出“士商各守其业,异术而同心”的理论,李贽论证重利求财是人的本性,张居正提出“厚商”“资商”主张,最后到黄宗羲那里便形成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④思想观念的变化: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解放。如王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在充分肯定自我与人的欲望的前提下,伦理观、财富观、权威观与政治观都在发生变化,呈现着近代人文主义色彩。

⑤文学艺术的变化:以小说、戏曲和市井民歌为主要形式的反映城镇商业、手工业繁荣,反映市民阶层和广大民众、下层知识阶层生活及思想情绪、审美观念的市民通俗文学构成了明后期文学艺术的主要特色。徐渭、李贽、汤显祖、袁宏道与冯梦龙等文学巨匠提出了具有近代人文启蒙性质的文学理论,反对传统礼法束缚,宣扬人的个体价值,鼓吹人性解放与个性自由;追求“本色”“率真”与自然,反对伪饰矫作和刻意模仿古人;推崇新奇,不拘格套,开创积极浪漫主义新风。

5.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

(2)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不利于市场发育,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大量资本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6.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

(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对外贸易发达。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7.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长。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①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它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教材知识补充:

1.明朝“一条鞭法”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清朝“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正式废除了人丁税,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摊丁入亩的实行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被废除,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

3.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4. 景泰蓝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以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瓷器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5.隆庆开关

1567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朝因此经济焕发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隆庆开关”表现出明朝在对待国民的海外贸易政策上,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大大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使晚明中国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它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起到一定的影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下一个:
上一个:
下一个:

科研课题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备考方略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
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定镇恒山东路190号

办公电话:0311—88787768
邮箱:hbzzsyzx@163.com

版权所有:©2021 河北正定中学东校区       冀ICP备060066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