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4 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
热点关联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当代中国的人口流动 |
知识关联 |
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 |
[真题回看]
(2016全国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
1500~1850年 |
1850~1945年 |
1945~2000年 |
主要移出地 |
欧洲、非洲 |
欧洲、亚洲 |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
主要移入地 |
美洲 |
美洲 |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
人口迁移数量 |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
1846 ~1924年欧洲移出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 |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
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2014全国Ⅱ,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
一、古代中国人口的迁移
1、类型及表现
类型 |
表现 |
自北向南的生存型移民 |
这类移民在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是两晋之际的“永嘉之乱”、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两宋之际的“靖康之乱”引发的三次北方人民南迁高潮 |
以行政手段或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 |
较典型的是明初的大规模移民。明初洪武年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秩序,采取了三种移民政策:一是自山西大规模移民到山东进行屯垦,以配合国家推行的“安养生息”政策;二是从湖广地区迁出大量人口以填补四川的空虚;三是将四川、云南两省的明氏残余势力迁移出去以消除反对势力 |
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 |
这类移民往往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其中一部分迁徙至赣南、闽西、粤东等山区或其他边疆地区,被称为客家人。以平民为主要构成的客家先民对于开发我国的山区和边疆地区,及与当时的民族交融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较著名的还有“闯关东”“走西口”等移民现象 |
非华夏族的向内和向西迁移 |
这类移民主要表现为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的几十万人逐渐向内地迁徙并定居生活。同时以匈奴、突厥、蒙古等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还有大规模的向西征讨和迁徙的现象 |
东南沿海地区向海外的迁移 |
在唐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两省的居民为缓和土客矛盾、缓解人口压力,就有下南洋向东南亚地区移民的现象,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出现了一个高潮 |
2.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经济谋生、战后逃生、政治需要)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人口迁徙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
4.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来向新大陆移民的阶段及特点
阶段 |
时间 |
特点 |
第一 阶段 |
从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到18世纪中叶 |
一是从人口迁移的动机来看,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完全是以侵略、掠夺和抢占为目的的洲际性人口大迁移。二是从人口迁移的规模来看,这一阶段从欧洲迁入美洲的人数有限,规模不大。三是对非洲黑人采取强制性国际间集体移民 |
第二 阶段 |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 |
一是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数量大大增加,规模空前。二是非洲黑人仍是美洲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三 阶段 |
从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中叶 |
一是欧洲人口向美洲迁移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二是迁入拉丁美洲和美国的欧洲移民素质有很大不同。欧洲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农民都愿意去美国,而迁往拉丁美洲的多是欧洲农村破产逃生的人。三是大量的中国人、印度人、日本人等被西方国家拐骗到美洲,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
第四 阶段 |
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 |
一是美洲从国际人口迁移的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二是拉美各国之间的国际人口迁移现象增多 |
三、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与文化认同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人口的迁移导致世界出现了大量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必然带来移民社会的文化重构,从而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移民文化,进而形成新的文化认同。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自建兴元年到元嘉年间(公元313年—公元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入。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2.东晋、南朝设置专门的侨州、侨县来安置各地的南迁移民。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南徐州、南兖州、南豫州等,侨州内总人口为96万,从北方南迁的侨民,约占了人口的1/6。由此可知,北民南迁( )
A.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B.有利于南方经济发展*
C.使全国人口分布均匀 D.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
3.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 )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4.据统计,从1775年到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1790年整个美国人口还要多。对美国而言,移民的涌入( )
A.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 B.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
C.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D.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
5.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
A.缓解财政压力 B.推动民族交流 C.促进农业发展 D.应对边疆危机*
6.表:
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
国家 |
时间 |
||
17世纪 |
18世纪 |
19世纪 |
|
印尼 |
8 |
51 |
251 |
泰国 |
1 |
4 |
85 |
马来西亚 |
1 |
7 |
216 |
合计 |
10 |
62 |
552 |
表中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8.1880年后,西欧和北欧移民美国的人数开始减少,由来自东欧和南欧的移民取代。新来的移民使本地人及较早来的移民处于不利的地位,从他们手里拿走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当时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反映了这些新移民( )
A.拒绝承受比其他人待遇差的工作 B.为美国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C.为美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D.挑拨美国政府与早期移民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举世公认。
——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欧洲和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答案 (1)背景: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
(2)不同之处: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
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版权所有:©2021 河北正定中学东校区 冀ICP备060066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