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特级教师马增书工作室
-
-
-
-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分类:备考方略
  • 作者:
  • 来源:东宣传处
  • 发布时间:2021-02-0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概要描述】

  • 分类:备考方略
  • 作者:
  • 来源:东宣传处
  • 发布时间:2021-02-02
  • 访问量:
详情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思考:青铜时代的到来有何意义?

1)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这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及文化内涵的变迁。

3)是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正如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所言“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  

3.秦汉魏晋

秦朝

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西汉

①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

4.隋唐时期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2)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汉字的发明和使用。2)史书典籍的编纂。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4)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统治者的需要。5)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6.明清时期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近代社会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2)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提倡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5)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两汉至宋明(佛教传播)

1)过程

两汉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3)局限: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时期(近代科学)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世纪中叶后(西方文化)

1)传播渠道的增加

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②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③清政府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④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2)救亡图存的呼声

①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世纪早期(民主科学)

1)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文字与思想的外传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2)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外传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3.四大发明的外传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

1)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拓展: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识

1.发展

1)中国远古文化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2)春秋战国出现诸子百家,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汉唐至宋时期,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唐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大量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

4)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西方耶稣会士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这就是东学西渐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2.精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3.特征:中华文化的两大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表现在: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

4.内容: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5.作用: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又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重大贡献。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科研课题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备考方略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
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定镇恒山东路190号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2021 河北正定中学东校区       冀ICP备06006650号